红色旅游——鼓锣山三十二烈士纪念碑
鼓锣山位于走马镇刚家湾村(纪念碑后面的这座山),西、北两面的石壁陡而高,绵延数里,远望呈弧形,像鼓又像锣,当地人称为鼓锣山。
1931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随之发动了对湘鄂边苏区进行大围剿。命令驻守湖南桑植的周燮清(外号周蟹子),慈利朱际凯(外号朱疤子),石门罗效之(外号骡子)共9个主力团15000多人,参加“围剿”湘鄂边苏区,从7月中旬开始,敌人向鹤峰苏区分兵合围,【民间传说“蟹”子毒,不如“猪拱一嘴”,两者加起来,赶不上“骡子”弹一腿。说明罗效之的实力最大】。
当时贺龙元帅带领红军主力转战鄂西北,由王炳南率领独立团留守湘鄂边苏区。为了保卫红色政权,巩固根据地,根据敌情,王炳南将独立团主力安排在走马所坪防守罗效之部。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驻守所坪独立团的2个营对罗效之发起进攻,激战于南北镇附近的九岭头。几经冲杀,由于敌人人多火力特强,独立团伤亡惨重。团长王炳南当机立断,命令十二连作掩护,大部队向五里坪方向的大岩关、三路口转移。十二连完成掩护任务后,沿着山梁翻越大山,向大部队靠拢。由于十二连是由洪湖赤卫队员改编而成,作战勇敢,但对山地不熟悉,在掩护撤退时,被逼到了九岭头梅家岭左侧的鼓锣山绝壁上。鼓锣山海拔约1200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绵延数千米的悬崖绝壁,只有山顶与下六峰相连。罗效之正在梅家岭观察地形,准备最后的攻击时,突然接到报告,说独立团主力已上大岩关,眼前鼓锣山仅为独立团小股掩护部队。罗效之听后大喜,不由得顿足扼腕,即刻下令向鼓锣山顶发起冲锋,并高喊“活捉有赏”。敌军兵分三路紧缩包围圈(一路绕道占领通往下六峰的山岭进行包围,一路沿着十二连撤退方向紧逼,一路绕道从西边包围),十二连不断有人受伤、牺牲,且战且退,一直被逼到悬崖上,全连100多人只剩下了32人(少数人从山岭撤退到下六峰)。他们仍然誓死抵抗,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作武器,毙伤敌人数十名。
前面是数十米高的悬崖,背后是层层叠叠的敌军,32名战士面对生死关头,聚在一起说:我们当红军,就是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我们誓死不当俘虏。于是砸烂枪支,分四处高喊“红军万岁”!毅然纵身跳下悬崖……
待敌人撤退后,所坪农会成员张腊姐在鼓锣山下发现还有一位幸存者,因为敌军还没有完全撤退,她当时不赶将这位伤员弄回家,将他移到一棵大柳树下,并从家中取来饭。由于这位战士4肢已有3肢严重骨折,满身血迹,因流血过多、无药可医,当天也牺牲了。张腊姐对这位战士说话口音(洪湖口音)听不清楚,只知道此人叫王玉国,是十二连的副连长,当年24岁。等敌军离开后(由于一少部分战士已撤退,罗效之发现后,追赶到下六峰下洞坪左角寺,在左角寺激战,全部壮烈牺牲),张腊姐组织农会,分4处将32位烈士进行了掩埋。
32烈士的英勇壮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反映了当时红军战士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面对强敌,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意志,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追寻先烈足迹,就是为了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2006年9月,鹤峰县人民政府在走马镇刚家湾村当年红军32壮士跳崖牺牲的鼓锣山前,修建“鼓锣山三十二烈士纪念碑”以为纪念。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公司地址: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阳河村六组
服务热线:0718-5683666
网址:www.xinnongtea.com
COPYRIGHT © 2017 鑫农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220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