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文化推广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的发音是TE,德国的是TEE,而英国则是TEA。

  一、中国茶文化简史
  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1)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兴
  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第三宋元时期——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四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第五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鹤峰硒茶
  湖北鹤峰,古称容美,是我国古老产茶区之一。明清时期鹤峰茶叶被列为宫廷上乘贡品,称为“贡茗”,1876年广州商人林紫到鹤峰开办茶号,生产加工红茶,出口到欧美俄国。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师到鹤峰考察,称鹤峰红茶为“上品”。英国人称鹤峰“容美茶”为“皇后茶”。鹤峰硒茶,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绿匀整;天然含硒。鹤峰硒茶不仅茶汤口感清香、鲜美、回甜味持久,能使人们享受到茶香的乐趣,而且又为人们补充了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国内专家对富硒茶深入研究发现,该茶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抑制动脉粥状硬化班块的形成,预防和治疗动脉粥状硬化的作用,以及促进生长发育、延长生长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茶叶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消费群体广泛,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具体特定的区域资源优势,使得产品不仅在省内,而且在国际、国内均具在广泛的市场开发前景和空间。
  (一)什么是硒,人体为什么缺硒?
  197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首次宣布(1996年再次确定):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硒是1817年被瑞典化学家贝捷利亚发现的以希腊月亮女神的名字命名的,它的符号是Se,化学周期表中序号34,介于砷与溴之间。我国约有72%的地区属于国际上公认的缺硒地区,自然环境低硒,故粮食天然植物含硒量极低,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硒,在预防疾病时又不断流失,从而导致缺硒。
  (二)缺硒的生理表现:
  我们已经知道,硒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微量无素,但人体缺硒,会怎样呢?
  大约六十年前,人们在中国黑龙江省的克山县发现一种奇特的病。病人的面色苍白,手足冰凉,气短,呕吐等。死亡率相当高,由于当时对病因一无所知,故称为克山病。后来,研究发现,克山病发病区的家畜普遍患有白肌病,而白肌病可用硒治疗。因此,在有关部门的作下,用硒进行了防治克山病的试验,效果十分明显。后来得出结论:克山病的原因就是缺硒。大骨节病:表现在患者的软骨组织多处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坏死斑点,骨头严重畸形,指关节异常粗大。后来经研究,也得出结论:与克山病的原因一样,缺硒是造成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
  (三)硒茶产地
  鹤峰硒茶产于著名的鄂西南武陵山茶区,鹤峰硒茶品质特点以富硒、味鲜、香高、色绿、形美、显毫六绝著称于世,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夺魁。全州现有茶园面积25万余亩,年产量20万担,年产值近2亿元,年创税1000万元以上。全县现有茶园10.1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57%,位居湖北省第一,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良种茶园第一县”。现全县年产茶3256吨,产值7051万元。鹤峰县硒资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等特点。硒矿主要赋存于二迭系茅口组二段(硅质岩段)地层中,主要分布在沐抚—板桥、罗针田—马者—铁厂坝、向家村—奇羊坝、中间河—黄村—沙地花被、双河—红土溪—石窑、芭蕉—盛家等地。硒矿储量达50多亿吨,含硒品位为230—6300克/吨。双河渔塘坝(前坪背斜与太山庙背斜之间双河向斜南西段)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已探明储量64万吨,纯硒平均含量3637.5ppm,改写了“硒不能形成独立工业矿床”的传统结论。全县含硒碳质页岩和石煤出露面积为850平方公里,矿层厚度3.6—9米,硒矿储量达50多亿吨,每吨含硒500—5500克,最高达84公斤,土壤硒最高178.8ppm,平均19.11ppm。以硒矿床为中心的乡镇均为高硒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3%。
  鹤峰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硒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所产茶叶无污染且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茶叶平均含硒量1.068ppm。长期日均饮用富硒茶500ml,是人体补充有机硒的最佳途径,具有抗癌防癌、抗高血压、延缓衰老的功效。
  (四)硒茶所具有独特性
  1、硒茶抗氧化能力强,能清除水中污染毒素,隔夜茶能够饮用。
  2、硒茶温、凉、冰均可饮用,此茶浓、苦而不涩,后口甘甜;淡,清香爽口。
  3、硒茶具有安神作用,因此饮用此茶不会导致失眠。
  4、硒茶饮用后,胃不反酸。
  (五)硒茶的饮用方法
  用80-90℃的冲泡3-5分钟即可。每天饮用量不限。前期如出现大便、尿增多,属于排毒现象。2-3天后即正常,可继续饮用。晚上泡好,转天早上空腹饮用二至三杯凉茶效果更好。
  (六)关于鹤峰富硒茶的研究
  1989年9月6日,陕西省科委在北京召开了鹤峰富硒茶开发研究鉴定会,对鹤峰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鉴定。经以亚太地区营养学会执行主席沈治平教授为首的三位营养学、茶学、医学专家鉴定认为,鹤峰富硒茶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有益成份丰富,自然品质好。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测定,含氨基配3.08%;最高达5.69%;茶多酚30.35%;茶叶自然品质好,是适合制绿茶的优质原料。
  2、无农药污染,符合卫生标准。鹤峰县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经商业部茶叶加工研究所检测,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总局、卫生部颁发的关于绿茶、红茶卫生标准,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饮料。
  3、富含硒元素。平均含硒0.6530mb,最高值为3.853mg,比我国非富硒茶地区茶叶平均含硒量0.15mg高5.5倍,具有很强的营养保健作用。
  4、鹤峰富硒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对人体补硒有益,并有一定的增强机体活力、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饮鹤峰富硒茶后欣然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中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题词赞誉:“鹤峰茶富硒抗癌色香味具佳系茶中珍品”亦有学者题联语赞曰:“陆羽闻知应奋笔,茶经续写富硒茶。”
  天然鹤峰富硒茶的珍品为鹤峰毛尖系列,分翠峰、银针、翠芽等,其品质特征是: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叶底嫩匀成朵。短短的几年来,鹤峰名茶分别于1987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被评为省地方名牌产品,同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1年获中国优质保健品金奖。1990年获陕西省优质保健品金奖,1991年获中国优质保健食品金奖,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奖,1992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和国防大学旅游购物节金鹰奖,1994年荣获中国亿万群众最佳喜爱的国家用品最佳消费奖;1998年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三、茶艺
  (一)茶艺史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苏轼有《和蒋夔寄茶》一诗:“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苏轼本人很注重茶的养生效果,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解除烦腻。
  明代起开始流行泡茶。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陈香白说茶道有‘七义一心’,茶艺是其七义理之一。茶艺是茶道这一普遍概念下属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动中的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总称。可以把茶艺概括为“茶道的表现方法;可以把茶艺限制为“工夫茶艺”或是“绿茶茶艺”等等。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二)茶艺的含义
  1.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2.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3.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4.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5.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6.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三)茶艺的主要内容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2.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3.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4.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5.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6.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四)茶艺的分类
  中国茶艺按照茶艺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1.表演型茶艺:是指一个或多个茶艺师为众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传媒,吸引大众,宣传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这种茶艺的特点是适合用于大型聚会、节庆活动,与影视网络传媒结合,能起到宣传茶文化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效果。表演型茶艺重在视觉观赏价值,同时也注重听觉享受。它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借助舞台表现艺术的一切手段来提升茶艺的艺术感染力。
  2.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艺师与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都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以及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这种类型的茶艺最适用于茶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修习这类茶艺时,切忌带上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讲话和动作都不可矫揉造作,服饰化妆不可过浓过艳,表情最忌夸张,一定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这类茶艺要求茶艺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以自由发问,随意插话,所以要求茶艺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具备较好的与客人沟通的能力。
  3.营销型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促销茶叶、茶具、茶文化。这类茶艺是最受茶厂、茶庄、茶馆欢迎的一种茶艺。演示这类茶艺,一般要选用审评杯或三才杯(盖碗),以便最直观地向客人展示茶性。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说词,而是要求茶艺师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看人泡茶,看人讲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域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韵)。讲好茶,是指根据客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贵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即兴购买”的冲动,甚至“惠顾购买”的心里。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诚恳自信,有亲和力,并具备丰富的茶叶商品知识和高明的营销技巧。
  4.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身型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草药的性味特点,调制出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型茶艺提倡自泡、自斟、自饮、自得其乐,深受越来越多茶人的欢迎。